【资料图】
最近的萧山人有点“忙”。
这一个月来,家门口的体育赛事应接不暇,坐在办公室里,都能听见关于“今晚去哪看比赛”的讨论。
上一次感受到这样火热的体育氛围,还是在北京冬奥会的时候。作为没能抵达的现场的观众之一,捧着手机,通过耳机里传来语气激昂的解说,透过屏幕里实时画面共享那些赛事的紧张、激动和遗憾。
时隔一年后,在萧山体育中心体育馆里,我第一次坐上观众席观看体育赛事——“韵味杭州”2023年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这又是种截然不同的体验,从手机屏幕里跳跃出的广阔空间感给予了我全新的视野。目光所及,不仅仅只是聚光灯下那些为胜利拼搏的身影。
从运动员身上传来的火热连接起光影外的世界,同样值得记录。
年轻的选手和很长的路
举重选手手指握上杠铃那刻起,场内声音趋于安静,此刻,唯一传来的声音来自站在场地右侧的教练。他们用简短的几个词汇,提醒站在木制板上的选手,这种铿锵有力的语调,更像是一种鼓舞和支持。
在开赛首日的女子40公斤级A组比赛中,来自广西体育运动学院的韦丽萍以抓举57公斤获得冠军,挺举65公斤获得季军,总成绩122公斤获得冠军。
小小身躯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是在现场的人对这个年仅17岁的小姑娘的观感。韦丽萍首次参加全国性赛事,压力不小,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的提问,她显得有些紧张,话筒后的深呼吸格外清晰。
谈及获奖感受,韦丽萍表示,自己有点惊讶,她说:“第一次比赛,我有点小紧张,在教练和领队的指导下,平复了状态,在训练过程中,我努力把缺点补齐,在这次比赛里,把最好的成绩发挥出来。”
下午女子45公斤级比赛,萧山籍选手吴礼欣出赛。面对本土选手,现场气氛明显比上午更加热烈,助威声浪一片连一片,所有人的目光从四面八方汇聚在四四方方的木制场地上,最终,吴礼欣以抓举68公斤获得第六名。
作为观众,赛场上能直观看到的,只有短暂一分钟里选手的状态与结果。
举重这一体育项目无疑是充满力量美学的,选手以技巧和肌肉举起超出自己体重一倍甚至更多的杠铃,成功瞬间,欢呼、喜悦膨胀整个场馆;这又是一项“残酷”的项目,结果无非两种——举起或失败,成败仅在一瞬。
赛后,我们在发布会室内见到了吴礼欣,也许是因为刚比赛完,她的脸色略显苍白,交谈过程中,那些沉于比赛水面下的坚持与付出缓缓展露。
“前几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一直没有比赛。”吴礼欣教练告诉我们,“今年她已经连续进行三场比赛了,原本这次是比49公斤级,但因为在萧山本土出赛,希望能取得名次,所以又降回到45公斤级,这很大增加了选手的疲劳程度,连续三次降5公斤左右的体重。”
为了降级,吴礼欣几乎三天左右没有吃饭喝水,教练表示,“这段时间训练还不是很系统,加上选手脖子有点伤,在挺举上没有办法正常训练,这也是她比赛状态不是太稳定的原因。”
在青年赛事中积攒经验,将目标放在更长远的未来,吴礼欣要走的路还很长,“最重要的还是把自己练扎实,才有机会往上突破。”教练说。
属于场馆的首次国家级“练兵”
赛事中忙碌紧张的,不仅只有选手,还有场馆的工作人员。
作为萧山体育中心体育馆经亚运改造后首次举行的国家级赛事,共有全国各地34支代表队、334名选手来到场馆内参赛。赛事流程于场馆内工作人员而言,全部都是首次,处处都是“崭新”。
好在,长久的“练兵”为测试赛的保障奠定了基础,从运动员到教练,都能听到他们对此次赛事场馆工作人员的点赞。
“每一场比赛会有工作人员在群里通知,每一次提前过来称重的运动员,也会有工作人员送餐,让选手称完重就能及时吃到早餐。”韦丽萍教练说,除此之外,场馆的安全性、志愿者的引导沟通等等也同样让她感受到满满的秩序感。
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白板上留下充满活力与青春的手绘图。这些手绘图均来自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年轻志愿者之手,将原本死板的文字,以更为有趣、耐看的漫画形式展现在各个区域。
在与志愿者顾张巧的交流中,我又一次看到,场馆工作者幕前与幕后的团结与坚持。每早的四点半,同学还在沉睡,这群大学生志愿者已经洗漱完成,来到校门口集合。
“来之前,我想过志愿者的状态会很忙碌。”顾张巧说,“但实际来了之后,觉得幸福感要比忙碌更多一些。”
团队氛围轻松愉快,这让顾张巧每一天都度过得非常充实。在来到场馆时,场馆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可以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在白板上呈现——这便是手绘图的缘由。
“我们希望以动漫形式展现赛事规则,让观众包括志愿者自己了解举重这一个体育项目。”为此,顾张巧和自己的同伴在这块白板上花了不少心血,“通过白板,也能向大家展示大学生的青春活力。”
属于“韵味杭州”2023年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的时间在5月27日那天落下帷幕。
这并非是所有工作者和这个场馆的短暂结束,更像是一场开端,把举重带向更多人的视野后,再次在亚运盛会里,闪亮登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