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沸腾”模式到暴雨模式,全球气候应对迫在眉睫

时间:2023-08-04 17:55:01       来源:维科号

撰文|大蔚

编辑|凯旋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从7月29日开始,京津冀等地遭遇持续超72小时的强降雨袭击,多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单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由于暴雨影响,北京房山、门头沟地区爆发了山洪、泥石流,在城区肆虐。河北省多地,包括廊坊、保定、张家口也迎来史无前例的洪水,村庄被毁,良田被淹,多个村庄的居民被迫连夜撤离家园,人们生命、生活、交通等多方面受到严重影响。


(资料图片)

就在7月份,北京等北方地区还是“沸腾”模式,动辄达到40度高温。而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从一种极端天气到另一种极端天气的切换。

今年以来,全球各地极端天气现象多发:2月,美国东北部地区强寒潮天气使多地刷新气温历史最低纪录;4月,东南亚、地中海和北美洲西海岸等多地气温突破40摄氏度,接连刷新历史同期最高气温纪录;5月,刚果(金)共和国遭强降雨侵袭、热带气旋“穆查”袭击孟加拉国和缅甸、意大利持续暴雨;6月,加拿大山火蔓延面积达到过去十年平均值的12倍,烟尘甚至覆盖到美国东海岸……

全球正在进入极端天气愈发频繁的时期,这时刻警醒我们,关注全球气候,重视地球生态,尽快实现碳中和,已经迫在眉睫。

全球“沸腾”模式

夏季是极端天气频发季节,高温、台风、雷电、暴雨、冰雹等时有发生。以高温天气为例,据国家气候中心官微消息,今年以来,我国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国共发生4次区域性高温过程,具有出现时间早、影响范围广、极端性显著等特征。

6月华北、黄淮高温现象最为突出,京津冀和新疆4省(区、市)6月平均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

进入7月,我国北方地区重新开启了“高温超长待机”模式,不少地方气温突破40℃。7月6日,北京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41℃,这是北京气象观测史上首次在7月出现连续两天气温超过40℃。同时,这也是2023年以来,北京出现的第五个40℃以上的高温天。

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多地同时出现高温天气,6月21日,墨西哥新拉雷多连续三天最高温度超过 45°C,蒙克洛瓦连续三天最高温超过 46°C;巴基斯坦诺昆迪最高温达到 49℃;伊朗扎博勒最高温达到 50.8℃,成为当天全球之最。

继去年“水深火热”之后,欧洲今年继续遭遇极端高温,地中海地区的旅游业因此受到影响。

据报道,欧洲当前正在经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西班牙东部、意大利西部以及希腊的部分地区近日的最高气温超过45摄氏度,导致一些计划前往这些地区旅游的游客改变了出行计划。

南欧的夏季变得更加炎热,今年难以忍受高温迫使当局关闭了雅典卫城,并迫使意大利撒丁岛的游客呆在室内。这还是在全球变暖比工业化前水平仅上升 1.2 摄氏度的情况。

全球高温的情况下,地球更是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日子,7月3日全球平均气温达到17.01℃,此前的最高纪录是2016年8月的16.92℃。而这个记录在第二天就被再次打破,7月4日全球平均气温达到17.18℃,刷新了3日的纪录。接着到5日,全球平均气温继续维持在17.18℃的高位。

世界气象组织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和6月的全球海面温度分别创历史同期新高,南极海冰面积也创下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6月的历史新低,比平均水平低17%。世界气象组织预计,厄尔尼诺现象目前正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预计将进一步增加陆地和海洋的热量,并导致更加极端的高温和海洋热浪。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6月27日表示,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经到来。

极端天气频发

极端高温只是全球极端天气灾害的冰山一角,全球变暖带来的“灾害套餐”里还有暴雨、洪涝、干旱、山火、更强台风、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等等。

据联合国最近公布的数据,过去10年中,全球大多数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例如,2019年,澳大利亚发生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火灾,而同年东非却遭遇了罕见的洪水,太平洋地区又遭受了多个飓风的袭击,这些均表明极端天气正在不断增强。

多项研究表明,极端天气与全球变暖关系密切。自世界气象组织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4年第五次评估报告以来,观测到的热浪、强降水、干旱和热带气旋等极端现象的变化,特别是将其归因于人类影响的证据已经加强。一些极端事件在观测记录中是前所未有的,并将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而增加。

而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特别是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这些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球表面反射的长波辐射,使得地球难以散热,从而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根据相关报道,全球平均温度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持续上升,现在已经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了1.2℃,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三个最暖年份之一。2011~2020年,是1850年以来最暖的十年。

2016年,全球178个国家或地区于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签署《巴黎协定》,将全球平均上升温度控制在2℃以内,全球将于2065年至2070年实现碳中和。为应对日益紧迫的气候变化问题,国际社会付出了诸多努力,如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京都议定书》、达成《巴黎协定》等。

2020年,我国正式提出了“30·60”目标,即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旗帜鲜明地提出“双碳”目标,并且迅速出台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这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态度。此后,各行各业都开始探索“低碳”转型。

在气候危机和极端天气面前,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只有置身事内,加快清洁能源转型的行动步伐,人人践行低碳生活,才能阻止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一笔气候经济账

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的人对事实仍然相当无知,或只是单纯地相信政治人物能通过科技“解决问题”。

实际上,全球气候危机治理是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与政策的复杂性问题,气候科学、气候政治与气候经济、气候政策的相互交织,致使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历经波折。

让问题更严重的是各国并未把执行《巴黎协定》当作重要政策,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针对气候变暖的研究指出,全球社会对抗气候变暖的投资远远不足。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的最新估计,要实现《巴黎协定》中将气温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从现在起到2050年得花费131万亿美元,这高于全球去年85万亿美元的总GDP,也比之前预计的98万亿美元多得多。

这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为了经济发展,他们不得不舍弃气候问题,竭泽而渔。而发达国家也不愿意过多的将资金补偿给发展中国家,协议与承诺无法兑现。

此前,发达国家早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上就承诺将每年向发展中国家出资1000亿美元,然而直到去年,这一承诺也未完成兑现。

不过,目前全球各国在此问题上的分歧逐渐在缩小,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6月22日~23日,由法国与巴巴多斯牵头的“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

峰会期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一个“过时、失效且不公正”的国际金融架构不但无法满足当今多极世界的需求,而且还在不断加剧不平等问题。他呼吁为推进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动真格”,给发展中国家重新建立一张全球安全网。同时,他重申了此前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刺激计划,即每年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气候行动的投资提供5000亿美元,同时建立一个真正有效的债务减免机制,并通过增加资本基础和改变多边开发银行的商业模式来扩大发展与气候融资的规模。

峰会还通过了《人类与地球巴黎共识》、《多边开发银行愿景声明》等重要文件,发达国家提出了有关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的多项具体承诺,如:将1000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SDR)分配给脆弱国家、力争在未来10年实现1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目标、将多边开发银行贷款能力总体增加2000亿美元等。

极端天气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危害着全球各国人民。面对环境危机,我们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制定更多的政策和措施,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保护我们的自然资源,以期创造一个低碳、健康的未来。

——END——

关键词: